堂堂正正的共产党声音-yb体育官方

 
 
堂堂正正的共产党声音----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
发布人:工会  发布时间:2017-05-17   动态浏览次数:163

北大教员孔庆东:堂堂正正的共产党声音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咱们又一次学习了习总书记的讲话,学的是2014年2月17号他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一个讲话的精神,有关同志整理的。我看今天大家学了这个讲话精神,第一都感到很振奋,第二都感到非常佩服。

  我个人有这么几点感触,今天学的习总书记的这个讲话精神,首先,它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这些年来,我们很多学者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谈中国改革问题,谈毛泽东思想,谈中国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听了习总书记这个讲话,我们感到习总书记自己就具有学者的素养,从这个讲话中可以看到他读了多少书。

  据我所知,习总书记每年都在党校讲话,强调学习,强调读书,强调文风问题。这确实是我们党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必须自上而下,必须由党中央、由我们的领袖自己带头。我们共产党的领袖,自己应该是学问家,应该是思想家,这从我们共产党创党之始就是这样的。我们党的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同志,后来我们党最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自己就是大学问家,自己就是思想家。我觉得习近平同志,他要带头恢复这个传统。

  今天学习的这个讲话精神中,他是站在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角度,站在整个中华民族近现代史的角度,全面地论述改革的问题。也有的同志说,这篇讲话可以看作是习总书记改革的总纲——改革的总纲领。比如说关于“改革”这个概念,比如说关于“中国特色”这个概念。本来“改革”是个好词,可是改来改去,老百姓意见很大。慢慢地,“改革”二字,有变成贬义词的危险。我觉得,习总书记用自己的学问,挽救了“改革”这个词,他为“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文化内涵,注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我们今天再一次感到,“改革”二字重新闪闪发光。“改革”,还是一个正面的词。我们要积极地,向健康的方面去改革。

  我感到习总书记今天讲话的第二个特点是:带有斗争性他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习总书记甚至自己就说了:“我这个话是有所指的。”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国内外一切的企图削弱我中华民族,甚至灭亡我中华民族的那些种种的敌对势力。习总书记不避锋芒,直接地驳斥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甚至是很反动的言论。这种带有斗争性的声音,我们也很长时间内很少听到了。一个共产党的领袖,他应该带领我们去斗争。共产党是一个斗争的党。当然,这个斗争不仅仅限于暴力斗争,我们主要要奠基于理论斗争。要有勇气站出来说话。如果这个党,不自己站出来说话,党的领袖不站出来说话,中华民族真的就是群龙无首。在这一次讲话中,我们看到了习总书记,我们虽然没有现场看到,我们仿佛看到了他那个身影,拍案而起,面对着种种的、大大小小的妖魔鬼怪,发出我们堂堂正正的共产党的声音来。这个斗争性,我想是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学习的。我们自己胸怀着浩然正气,有什么可怕的呢?习总书记不怕,我觉得我们也应该不怕。这种斗争精神应该去传播。

第三,我觉得习总书记还是很有策略性的他在学养的基础上,有一腔浩然正气,敢于斗争,但他斗争的方式是很讲策略的。他不是凭空制造一些概念。我们发现习总书记讲话他很注意思想路线策略的延续性。他可以从古今中外找到各种理论依据,特别是从我们党近期的领导人,从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等人一系列讲话中,找到我们今天继续改革、深化改革、为改革注入新鲜血液的一些理论上的根据。苏东坡早就说过:事有渐而民不惊,法相因则事易成。我觉得习总书记是把握了苏东坡所讲的这个精神内涵。不要突然出一个理论,这个理论是带有延续性的,它容易被全民族,容易被全人类所接受。

  而我觉得,习总书记花费这么大的心血,用了这么大的学问,来精心地讲这么一篇重要的内容,这说明,我们目前面临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需要我们既有策略性,又有斗争性。我们前面要走的路还很长远。我希望我们国家领导人,这么重要的讲话,不要把它作为机密,只让少数学者、少数高级干部知道,应该让广大党员、广大民众都知道。列宁早就说过: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变成无穷的力量。我们应该让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能够掌握群众,群众反过来掌握理论。这样就能够变成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强大的思想动力。这样人民和总书记互相握了手,我觉得我们这个民族的动力就迸发出来了。



学习材料: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摘编)

  (二〇一四年二月十七日)

  习  近  平

  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呢?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回答好。考虑这个问题,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面有一个前一句和后一句的关系问题。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也就是我经常说的,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只讲第二句,不讲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如果不顾国情照抄照搬别人的制度模式,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且还会因水土不服造成严重后果。

  对“三个自信”要刻骨铭心。这恰恰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持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我们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

  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讲过很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一次讲。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个总目标,是贯彻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的关键。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正所谓“立治有体,施治有序”。

  过去,我们也提出过改革目标,但大多是从具体领域提的。比如,我们讲过,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这是改革进程本身问题向前拓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

  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单靠哪一个治理国家都不行。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然而,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同时,还要看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虽然有紧密联系,但又不是一码事,不是国家治理体系越完善,国家治理能力自然而然就越强。纵观世界,各国各有其治理体系,而各国治理能力由于客观情况和主观努力的差异又有或大或小的差距,甚至同一个国家在同一种治理体系下不同历史时期的治理能力也有很大差距。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们才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在一起提。

  我们必须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我们的制度还没有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有些方面甚至成为制约我们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应该看到,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而在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中,道德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如果我国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

  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要全面领会、全面把握,切忌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特别是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

  要加强舆论引导,引导全社会全面准确领会三中全会精神。对认识不清的,要加强教育引导。对故意曲解和诋毁的言论,要坚决予以驳斥,发出我们的声音,以正视听,努力使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进改革。

  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必须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要防止“改革与我无关,开放离我很远”的错误认识,切忌等待观望、裹足不前或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

  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不能违背规律一哄而上。如果不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只想着出台新政策新举措,甚至比着看谁出的改革措施多,而不看是否符合实际,这不仅难有成效,而且是有害的。要按照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扎实开展工作,确保实现改革的目标任务。

深化改革,难免触动一些人的“奶酪”,碰到各种复杂关系的羁绊,不可能皆大欢喜。突破既得利益,让改革落地,需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畏首畏尾,不敢出招,怕得罪人,是难以落实措施、推进工作的。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目的是要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整体利益产生乘数效应,避免一加一小于二的状况,防止局部利益相互掣肘、相互抵消。在地方和部门工作的同志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而不是各取所需、挑三拣四,甚至借改革之名强化局部利益。要注意避免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倾向,避免不得要领、违规操作的倾向,避免缺乏信心、心存观望的倾向。

  要注意打破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有的是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有的是个人立场、地位、利益决定的,有的是同现有一些工作格局、工作权限、工作机制密切相关的。事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过去合理的现在可能已经不适应,以前长期有效的目前可能开始失灵。正所谓“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果完全顺着既有的思维定势来行事,可能就觉得不需要改革或不积极去推动改革了,就可能误事。我们说要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就是要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那些思维定势,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要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网站地图